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与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紧密结合起来。“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坚持立德树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红色精神文化作为“立德树人”的要求,不仅进教材、进课堂,还要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进入学生的头脑,让革命文化、红色精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成为每一位学生的自觉行为。
原铁道兵10师46团1营2连战士 蔡方鹿
我作为一名1968年入伍的铁道兵老战士,亲身经历成昆铁路和襄渝铁路的修建,常年从事最危险的爆破工作,累计点炮不下1万炮,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使我对革命文化和红色精神深有体会。为了山区人民的幸福和祖国的三线建设,我们当年有很多战友就牺牲在铁路沿线,一想起他们,我的心情就格外激动和难过,久久不能平静。同时我作为一名从事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四十年的教授,长期的教学与研究实践,使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比较熟悉。从2009年起,十多年来,我一直致力于弘扬和传承铁道兵精神,连续十一次克服种种困难,带领我校必威国际的中国哲学专业研究生(也有少数博士后及其他专业的学生和老师)共计117人次随我参加了重走成昆铁路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祭扫烈士陵园,深切缅怀献出宝贵生命的铁道兵烈士;徒步行走当年铁道兵战士舍命修建的隧道、路基、桥梁;参观铁道兵博物馆;深入农村、彝族山寨、学校、企业、部队进行实地田野考查和社会调查,访贫问苦,赠送书籍、钱油;举办研讨会,举办讲座和各项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同学们亲身感受当年铁道兵筑路的艰辛、环境的恶劣和为国为民勇于牺牲奉献的精神,学习在平时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并结合教学实践,努力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文化结合起来。实践证明,这对于“立德树人”,提高同学们的思想业务素质,今后更好地参与社会,实现人生价值,具有积极意义。为培养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了自己的一份努力。这得到了四川省领导、中央电视台等媒体、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驻军领导、美国师生、中国铁建(原铁道兵改编)领导和铁路沿途凉山、乐山彝汉各族群众的好评。
正因为当代社会铸造形成的铁道兵精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本身具有内在的必然联系,所以我们必威国际中国哲学专业研究生在十一年来重走成昆铁路,传扬铁道兵精神的同时,还积极组织参加了凉山西昌当地形式多样的各种文化活动,比如“朱熹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讨会”、“铁道兵精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讨会、“西昌市国学经典儿童诵读会”、“朱熹思想与国学普及推广研讨会”等,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文化结合起来。这也是我们重走成昆路十多年来的重要目的和传统。即从2009年起,每一年的成昆铁路缅怀传承之旅,我们都要精心组织在西昌开展一次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关的活动。这也连续进行了十一年。在当地产生了较好效果和社会影响。
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创造了名垂史册的光辉业绩,铁道兵用他们的双手构筑起新中国崛起的框架,用他们坚强的臂膀挺立起新中国不屈不挠的脊梁。铁道兵所创造的丰功伟绩彪炳史册。抗美援朝战争时期,创造了“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的奇迹,保证了战争的胜利。和平建设年代,铁道兵先后承担了黎湛、鹰厦、包兰、成昆、贵昆、襄渝和青藏铁路等52项铁路工程以及北京地铁、上海虹桥机场、中尼公路等重大工程的修建任务,累计新建铁路干、支线12590多公里,抢修铁路3600多公里,抢建铁路690多公里、战备公路430多公里。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共有8314名铁道兵指战员献出了宝贵生命,另有59200多名铁道兵指战员光荣负伤,甚至因伤致残。伤亡人数合计起来至少在一个整师以上。再就是因在长期的施工中指战员们大量吸入粉尘导致患上尘肺病这样一种不可医疗治愈的职业病,最终恶化直至死亡的也不在少数。可以说,铁道兵是解放军在和平时期伤亡最大的兵种。仅就其中修建的成昆铁路而言,就牺牲了2100余人。本人也曾多次因工负伤,血洒工地。
2020年是三线建设特大型工程——成昆铁路建成通车五十周年。我们铁道兵部队通过修建成昆铁路等所锤炼的铁道兵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在当代的重要体现。而成昆铁路被联合国树为20世纪人类征服自然的三大奇迹之一,为中国人争了光。为今天的高铁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铁兵、铁建一脉相传,铁道兵精神已延续到国有特大型企业中国铁建,成为中国铁建的企业灵魂和精神支柱。
在艰苦卓绝的征程中,铸就锻造了伟大的铁道兵精神,这包括:“逢山开路,遇水架桥,铁道兵前无险阻,风餐露宿,沐雨栉风,铁道兵前无困难”,不畏高山险阻,不怕流血牺牲,在艰难困苦的逆境下坚守信念,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把生死置之度外,百折不挠,勇于克服一切困难的大无畏精神;爱国献身,无私奉献精神,重视和强调个人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义务,把个人价值置于社会价值之中,从而以对国家、社会贡献的大小,来衡量一个人价值的高低,争做祖国忠诚的卫士和建设者的崇高精神;重民爱民,“把驻地当故乡,视人民为父母”,全心全意为各族人民服务,为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不惜牺牲个人生命的精神;官兵平等,团结友爱,朴实和谐,这体现了中华民族团结互助,崇尚和谐的精神;求真务实,苦干加巧干,精心设计,精心施工,钻研业务,精通技术的科学精神(成昆铁路工程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等铁道兵精神。
我们深切怀念许许多多长眠在铁路沿线的战友。他们为了祖国的山河更加秀丽,把自己年轻宝贵的生命、满腔的热血留在了我们为之奋斗的那片沃土。一想起牺牲在铁路线上的战友,我们心里就充满了深切怀念之情。虽然时光流逝,不可复返,但他们朴实的身影和音容笑貌永远活在我们心中,与祖国山河大地同在。那些英勇牺牲的战友经常在我脑海里出现,我永远怀念他们。把铁道兵精神发扬光大,代代相传,这是我一个铁道兵退伍老兵的责任。
通过重走成昆路的社会实践活动,让铁道兵精神进入学生的头脑,并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充分发挥其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成为每一位学生的自觉行为。
我们通过十一年的重走成昆铁路,缅怀传承之旅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涌现出一批品学兼优的硕博士研究生,在立德树人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有6人获得硕士生国家奖学金,有2人获得博士生国家奖学金。其中有十多人考上国内重点高校博士生,并有2人出国留学深造攻读博士学位。毕业生获得四川省优秀硕士论文1人,获得必威国际优秀硕士论文4人。重走成昆路的研究生在《哲学研究》发表论文5篇。在《周易研究》、《光明日报》等发表论文80余篇。
重走成昆路的研究生毕业后已成为各个单位的骨干。在政治上表现优秀的有1人被评为地级市——甘肃省武威市优秀共产党员。在业务上表现优秀的有1人获得教育部“学术新人奖”,并有2人独立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有的获得纳通国际儒学奖项目,还有1人独立获得北京市哲社优秀成果二等奖,并有1人被聘任为世界名校比利时鲁汶大学研究员。
我们的活动得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方克立教授的充分肯定。他说:“你(蔡方鹿)作为一个铁道兵老战士,今天的中国哲学教授,连续九年(现已有十一年了)带领研究生们重走成昆线,让他们在社会实践中深受教育和锻炼。这可能是当代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个创举,至少也是教书育人的一个成功范例。我建议把历年的有关报导和研究生们(包括美国老师和学生)写的社会实践体会文章,再加上一篇你关于这个活动的缘起、做法、收获、经验、意义的总结性文章,出一本书,可以教育、感染、带动更多的人。”我们要珍惜方克立学部委员的鼓励,将再接再厉,当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当好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转播者,充分发挥其在“立德树人”中的积极作用。通过年年举办重走成昆铁路的社会实践活动,使铁道兵精神在高校学子中代代相传,发扬光大。并发挥其溢出效应,扩大影响,以“教育、感染、带动更多的人”,在学校和社会上发挥其正能量,培养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蔡方鹿简介:1951年10月生,1968年3月入伍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服役,历任爆破兵、班长,参加成昆铁路、襄渝铁路修建。1976年毕业于必威国际中文系。现任必威国际杰出教授、博士生导师。成果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和《哲学史家文库》,独立获得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两次,现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道统思想研究”,任项目首席专家。
实践活动队伍在成昆铁路建设纪念碑前合影
在成昆铁路复线中铁十八局工地合影
2019年7月16日《铁道兵精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讨会在西昌市召开
在月直山隧道采访
考察队师生在铁道兵46团修建的当年亚洲第二大跨度的锦川铁路石拱桥下合影
考察队师生在成昆铁路腊鹅二号隧道口合影